工具主義折損知識思考 社會改造與市場經濟 《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?》 書摘
消費主義潮流與包容工程的結合,助長了一股持續影響文化和教育機構的強大力量。消費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結合,使社會改造工程獲得了合法性。消費者的選擇和個人參與,融入到民粹主義風氣中,並把文化和教育分解成簡易點心般的營養消費品,才得以一勺一勺地餵食給老百姓。
雖然文化市場化的宣導者對由政府領導的社會改造政策感到質疑,但是他們也把文化和學術自由的削弱,視為一種積極的進步。從他們的立場來看,文化機構被市場同化,帶來了文藝和學術的復興。像包容工程的提議者一樣,文化市場化的宣導者拒絕認為我們正經歷庸人主義的時代。他們聲稱社會不是變得弱智,而是變得聰明。泰勒.柯文(Tyler Cowen)在他的《商業文化贊》(In Praise of Commercial Culture)一書中有力地辯論,聲稱自由市場機制在提高文化成就方面成效卓越。他提出,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,美國正經歷著文化復興,能提供一次「成功和紛繁多樣的文化產品的大檢閱。」
像柯文這樣的市場提倡者,指出美國文化生活在數量上的增加來支持其論點的。他的一個支持者提出,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,我們經歷了可以被恰當地稱為『文化繁榮』的景況:藝術、音樂、文學、影像和其他形式的創造性表達大量增加。」文化商品消費的增加與蒸蒸日上的繁榮相關,這也被視為當代文化興盛的證明。無疑的,文化消費已成為當代社會中充滿活力的特色——然而,有關文化消費日益增加的證據,卻無法告訴我們消費的東西品質如何。這種聚焦於消費的做法,把大眾對娛樂消遣的渴望與思想和藝術的發展混淆。正如漢娜.鄂蘭 (Hannah Arendt)所說的,在1960年代,我們擁有的不是大眾文化,「而是從這個世界的文化產品中得到滋養的大眾娛樂。」
2006年11月出版 《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?》 (聯經) Frank Furedi 著 戴從容、王晶 譯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