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? 網誌論壇 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? blog

歡迎加入「知識分子」的定位和身份討論 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?

Saturday, December 09, 2006

《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?》(聯經出版)入圍讀書人十大好書!

感謝對思考及知識探討有興趣的人,

《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?》(聯經出版)
獲中國時報讀書人版推薦2006年年度十大好書翻譯類入圍名單!

http://forums.chinatimes.com/report/2006book/

網友投票目前正在積極進行中,
即日起,至2006年12月31日截止,
請大家多多支持投票!

Thursday, December 07, 2006

姿勢就是力量?(李明璁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)  (20061203)

《開券周報》

姿勢就是力量?
李明璁(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)  (20061203)



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、Where Have All The ntellectuals Gone?、作者:佛蘭克.富里迪(Frank Furedi)、譯者:戴從容、王晶、出版:聯經出版公司、定價:240元、類別:文化

劍橋三一學院的教堂大廳有幾座石雕,最引人駐足的莫過於昂揚挺立的牛頓,人們總仰角凝視這「偉大知識的象徵」。與此對照,僅相隔幾步,低調坐著、托腮仰頭不知在想什麼的另一尊塑像,則乏人問津。他是說過「知識就是力量」這句千古名言的培根。遊客關注的反差總讓我覺得有點諷刺:一種高不可親的菁英「姿勢」(而不只知識本身),難道擁有更多力量?

「姿勢就是力量」,當時只覺得是個諧音冷笑話,沒想到如今讀完富里迪這本頗受爭議的新書《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》,腦海竟又浮現這個句子。我不得不坦承:對於像「知識分子到底為何、或該如何」這類命題,此刻還真感到一種論述的徒然。所有的爭議與其說是聚焦在知識分子的「知識」二字,不如說,關於「知識分子」的愛恨交織,其實經常針對著它的兩種化身:「姿勢」分子(由知識衍生出的各種姿勢),以及,「滋事」分子(這些人到底滋了什麼事)。

富里迪認為,無論是右派極力鼓吹的「知識經濟」,或是左派所推廣的普羅教育,都是當代知識分子角色貶值的徵兆。知識分子不斷改變其「姿勢」,從神聖經院跨足到世俗日常,彷彿由挺立刻意轉換成蹲踞。據此,知識分子雖不復高高在上而受人景仰,卻為自己換得了「普受信賴的專家」、「學術文化的轉譯」,或「公眾運動的代言」等新角色。露骨一點說,變成了附議甚至實踐各類媚俗文化的「滋事分子」。

對作者而言,這無疑是與魔鬼的交易,導致了他所憂心的「平庸的崇拜」、「啟蒙傳統的喪失」、「對瑣碎而工具化的偽知識追求」,乃至催生了「弱智化與幼兒化的大眾社會」。據此,他也尖銳質疑社會人文領域中許多已然「政治正確化(或可說左傾化)」的價值判斷,諸如多元文化、相對主義、普羅需求、公共參與,等等。無怪乎當代英國最頂尖的文化理論家之一伊格頓,語帶微妙地評論此書是「勇敢的介入,不介意會被誤以為是另一個右翼的悲歎。」

儘管這番正面評語頗具「反思邀請」之味(該篇書評刊登在知名左翼雜誌《New Statesman》,而伊格頓本人也被視為左派評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),但可惜的是,本書火力四射的批判,終究未能導引出一條知識分子該如何重新定向的道路。作者反覆詰問:「知識分子到哪去了」(或者:「他們的知識和姿勢都擺錯位置了」),卻無法正面回應:知識分子要擺脫生產庸俗事物的「滋事」分子,難道只有重返如牛頓雕像般、高等菁英/「姿勢」分子的想像嗎?